查看原文
其他

砖头记

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-04-16

【往期回读】

扬州人家的狮子头    快乐老汉

丁中再无小黑影    我与小黑的故事

养蟹的老人    一位海外的丁中校友

当下情侣间开放得都没公德了

陈婧妍妈妈火了,她的优越感来自哪里?

砖头记

熊有明

作者熊有明先生:江都黄思人,镇江市作协会员,驾校教练

上世纪八十年代,尝到改革开放甜头的农村人,纷纷淘汰了多年为他们遮风挡雨的茅草房、土坯房,取而代之的是青砖石灰砌成的瓦房,条件好一点的建起了楼房。

青色,是那一时期农村最流行的颜色,青砖则是当时最紧俏的商品。制作青砖的地方叫做窑厂,老家最多的是椭圆形的土窑,还有一种立方体的人窑则比较少见。土窑大都远离村庄,在荒野的河道边。


“老绵羊”就是老家附近最大土窑的主人。把泥土成功制作成砖头,有很多工序要做,环环相扣。砖坯,这是一块成型砖头深根发芽的开始,选择合适的泥土用水拌开,用脚踩匀,踩黏,土不能太稀,在砖模里立不起来,相反就是摊放不开。“老绵羊”夫妇是制砖坯的好手,一天可以做出两千块来。劳累之余,也会表演他的绝活,抛向空中的泥土会不偏不倚地落进砖模。多年后我问他,为什么总是赤脚拌泥,绝活是怎么练成的,他总是憨憨一笑:“这叫和泥土亲密接触,你对它有感情了,它才会回报你。至于绝活嘛,那是熟能生巧。”


几十万块砖坯有次序地排好,远远望去颇有些城墙的味道。等晒得足够结实了,推进土窑里,这是砖头成长发育、接受磨练的地方,将在这里封闭七天七夜,接受火的磨炼和水的洗礼。两人一组的窑工,把平时早已储备好的稻草成捆地向炉门里填充,打开炉门的一刻,窑火把他们的脸映得通红。七天七夜的时间里,他们将不停地掌控火候,第二天开始要向窑顶供水,火候掌控不好,砖会半生半熟,发育不良,水调配不当,砖色就会半青半土,没有卖相。

从河滩把水挑上岸,通过崎岖的小路蹬上窑顶,向窑里洒水的过程叫做“映水”。这段时间里,“老绵羊”也会走进窑洞和窑工们喝些小酒,开些不荤不素的玩笑,安慰一下辛苦的兄弟们。漫长的七天终于过去了,开窑前要沐浴更衣,摆好香案,供上猪头等六只眼,放响鞭炮。“出窑了!”随着“老绵羊”拖长的音调,在鞭炮声中,窑顶被开启。不错,满眼的青砖!这些砖坯已经脱胎换骨,成为有用之材。“老绵羊”兴奋得满脸通红,唱起了只有他能听得懂的出窑曲。

站在已经退役的土窑上,眺望有些历史的瓦房,也许要不了多久,它们将会和土坯房茅草屋一样退出舞台,青砖也会结束它们的使命,被环保抗震、更轻便的墙体材料所代替。唯一无法改变的,是我记忆深处的青色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